各市、州、縣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門:
為貫徹落實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新時代進一步加強科學技術普及工作的意見》要求,大力推進新時代全省科普事業蓬勃發展,持續提升公民科學素質,經省人民政府同意,制定如下實施意見。
一、總體要求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和省第十二次黨代會精神,堅持把科學普及放在與科技創新同等重要的位置,聚焦“四個面向”,堅持大科普理念,強化全社會科普責任,加強科普能力建設,推進科普全面融入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建設,構建社會化協同、數字化傳播、規范化建設、國際化合作的新時代科普生態,著力提升全民科學素質,服務湖北“三高地、兩基地”建設,為建設全國構建新發展格局先行區、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提供科學文化軟實力支撐。
到2025年,全省科普公共服務覆蓋率和科研人員科普參與率顯著提高,公民具備科學素質比例達到16%,創建一批全國科普示范縣(市、區),多元化科普投入機制基本形成,科普支撐體系更加完善,全社會共同參與的大科普格局加快形成,熱愛科學、崇尚創新的社會氛圍日益濃厚。到2035年,公民具備科學素質比例達到全國領先水平,科普服務湖北高質量發展能效顯著,科普支撐打造全國科技創新高地的作用更加有力。
二、落實全社會科普責任,統籌推進科普工作
(一)堅持黨的領導,把黨的領導貫徹到科普工作全過程。落實黨委領導、政府主導、部門協同的工作機制,把科普工作納入地方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列入重要議事日程,與科技創新協同部署推進。統籌日常科普和應急科普,實施全民科學素質行動,為全社會開展科普工作創造良好環境和條件。
(二)切實履行行政管理責任。各級科技行政管理部門要加強對科普工作的宏觀規劃和政策指導,制定科普工作發展專項規劃,加強科普能力建設。各級各有關部門要加強行業領域科普工作的組織協調、服務引導、公共應急、監督考評等。
(三)注重發揮科普社會力量作用。各級科學技術協會要發揮科普工作主要社會力量作用,履行全民科學素質建設牽頭部門職責,提供科普決策咨詢服務。鼓勵有關群團組織和社會組織根據工作對象特點,充分挖掘行業科普資源,開展專題性、系列性科普活動。
(四)強化企事業單位科普工作責任意識。鼓勵支持學校、科研機構發揮科教資源豐富、科研設施完善的優勢,加大科普資源供給。學校要加強科學教育,組織開展科普教育活動和創新實踐活動。醫療衛生機構要強化健康科普宣傳,開展科普服務工作。鼓勵支持企業將科普工作納入企業發展戰略,加大科普投入,有針對性地開展交流、研討、實踐等科普活動,提高員工科學素質。
(五)加大媒體科普宣傳力度。廣播、電視、報刊、網絡等各類媒體要增加科普內容,豐富科普形式,加大宣傳力度,構建全媒體科普傳播體系。主流媒體要充分發揮示范引領作用,新興媒體要強化科普責任意識,加強科學性審核,合力開展科普宣傳。
(六)增強科技工作者的科普責任感與使命感。科技工作者要積極參與和支持科普事業,注重提升科普能力,運用公眾易于理解、接受和參與的方式開展科普工作。積極弘揚科學家精神,恪守科學道德準則,為提高全民科學素質作出表率。
(七)引導公民自覺提升科學素質。引導廣大公民樹立終身學習意識,積極參與科普活動,主動學習、掌握、運用科學知識、科學方法,自覺抵制偽科學、反科學等不良現象。
三、優化科普頂層設計,推動科普工作系統布局
(一)堅持科普與科技創新協同推進。在各級科技計劃項目中設置科普工作任務、明確評價指標,發揮科技創新對科普工作的引領作用。鼓勵在科普實踐中率先應用新技術,打造應用場景,全方位宣傳科技創新成果,發揮科普對科技成果轉化的促進作用。
(二)健全科普地方性法規政策體系。適時修訂《湖北省科學技術普及條例》,深入推進全省科普領域治理能力和治理體系現代化。完善健康科普知識發布和傳播機制,推進健康科普服務高質量發展。制定加強防災減災科普工作措施,提高全社會防災減災綜合能力。
(三)完善科普工作聯席會議制度。發揮制度優勢,加強對科普工作的宏觀指導,擬定工作規劃、政策措施和年度重點任務,強化部門合作,促進科普工作與科技創新、產業發展、社會治理深度融合。推動各地建立科普工作聯席會議制度,形成上下聯動、區域均衡、全省“一盤棋”的科普工作格局。
四、加強科普能力建設,打造新時代科普工作樣板
(一)打造“湖北科普”品牌。依托“科技活動周”“全國科普日”“科普講解大賽”“科技節”等活動,結合世界地球日、環境日、水日等國際紀念日,以及我國文化和自然遺產日、全民國家安全教育日、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動日等,開展形式多樣、各具特色的主題科普活動。對特色科普旅游資源進行深度挖掘,推出水文地質科普、生態農業科普、傳統文化科普等特色科普旅游線路。
(二)加強科普基地建設。制定《湖北省科普基地管理辦法》。加強科研科普基地建設,增強科研平臺的科普功能,鼓勵新建科研設施同步規劃科普功能。加強科普教育基地建設,積極創建全國科普教育基地,推動優質社會化科普資源共建共享。構建現代化科技館體系,落實好科技館免費開放政策。
(三)鼓勵科普作品創作。加強科普理論和實踐戰略研究,依托科研、教育、文化等力量,實施科普精品工程,聚焦“四個面向”創作一批優秀科普作品。加強對科普圖書、微視頻的支持力度和推廣力度,定期開展優秀作品評選。加強科普作品和科普成果的知識產權保護,激發科普創作活力。
(四)支持科普產業發展。圍繞人工智能、信息網絡、科普儀器等產業,扶持培育科普領域“專精特新”企業。將科普企業納入高新技術企業培育范圍,落實高企認定補助資金、研發費用稅前加計扣除等優惠政策。鼓勵科普創作傳播、研學旅游、科普展教品、科普出版等行業形成產業聯盟,推動科普產業集聚發展。
(五)壯大科普人才隊伍。建立健全科普培訓體系,培育一支專兼結合、素質優良、覆蓋廣泛的科普工作隊伍。暢通科普工作者職業發展通道,制定專職科普工作者職稱評聘標準。鼓勵高校、科研機構、企業設立科普崗位。建設跨部門、全領域的科普專家庫,推進科普智庫建設。廣泛動員科普志愿服務行動。
(六)探索科普傳播新形式。重視發展科普講解、科學演示、科學脫口秀等新型傳播渠道,探索兼具科學“內核”和趣味“外殼”的科普傳播形式。利用新一代信息技術,通過社交網絡平臺、即時通信工具等,打造即時、泛在、精準的信息化全媒體傳播網絡。
(七)加強科普國際合作。圍繞“科普+”主題,聚焦世界科技與產業發展前沿,加強科普力量和平臺建設,全力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的“東湖論壇”。圍繞碳達峰、糧食安全、氣候變化等人類可持續發展的共同挑戰,加強重點領域國際科普合作。依托科普場館、學會及地方社會組織等開展國際學術交流和培訓活動。
五、推動科普創新發展,夯實高質量發展科學根基
(一)推進科普與教育深度融合。用好科普資源助推教育“雙減”工作,以科普資源、教育資源深度融合為路徑,形成科教融合、協同育人的工作新格局。建立校內外科學教育資源有效銜接機制,鼓勵科技工作者走進校園,開展科學啟蒙和拓展教育。鼓勵高校設立科普專業,加大優質科學教育資源和科普課程的開發。
(二)優化基層科普服務。發揮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社區服務中心、職業技能培訓中心等作用,開展群眾性科普活動。用好科技特派員工作站,深入開展科普宣傳教育活動,服務強縣工程,推進鄉村振興。依托高技能人才培訓基地和技能大師工作室等陣地,開展技能人才科普活動,服務現代產業高質量發展。依托老年大學、社區學院、養老服務機構等,在老年人群中廣泛普及衛生健康、安全應急等知識技能。
(三)加強應急科普聯動。加強政府部門、社會機構、科研力量、媒體等協調聯動,統籌自然災害、衛生健康、安全生產、應急避難等科普工作。積極開展應急科普宣傳活動,推進面向大眾的應急演練、防災減災等科普工作。
(四)強化重點領域科普供給。加強光電子信息、生命健康、高端裝備等優勢產業領域,以及氫能、腦科學、量子計算等戰略導向領域的科普宣傳,提高公眾對新產業、新技術、新業態的認知水平。加強國防安全、健康生活、生態環境、氣候變化等專業領域優質科普服務供給,提升公眾應用科學知識提升生活質量的能力。
六、強化科普工作價值引領,營造熱愛科學、崇尚創新的社會氛圍
(一)大力弘揚科學家精神。繼承和發揚老一代科學家優秀品質,加大對優秀科技工作者和創新團隊的宣傳力度,引導科技工作者自覺踐行科學家精神。組織推薦全國“最美科技工作者”,建設一批科學家精神教育基地,引領更多青少年投身科技事業。推動科研誠信、科技倫理治理和作風學風建設,營造良好學術生態。
(二)加強科普領域輿論引導。堅持正確政治立場,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宣傳普及,鞏固壯大積極健康向上的主流思想輿論。強化科普輿論陣地建設和監管,增強科普領域風險防控意識和國家安全觀念,規范行業自律行為。建立科技創新領域輿論引導機制,掌握科技解釋權。凈化網絡科普生態,批駁偽科學和謠言信息。
(三)著力塑造時代新風。走好新時代群眾路線,聚焦健康民生、公共安全、綠色發展等公眾關注熱點,開展主題鮮明的特色科普宣傳活動。深化重點人群科學普及工作,推進青少年、農民、產業工人、老年人、領導干部和公務員等重點人群科學素質提升行動,樹立熱愛科學、崇尚科學的社會風尚。
七、保障措施
(一)加強科普激勵。對在科普工作中作出突出貢獻的組織和個人按照相關規定推薦到國家予以評先表彰。完善科普工作者評價體系,在表彰獎勵、人才計劃實施中予以支持。鼓勵相關單位把科普工作成效作為職稱評聘、業績考核的依據。合理核定科普場館績效工資總量,對工作成效明顯的適當核增績效工資總量。
(二)加強經費投入。各市、州、縣人民政府要保障對科普工作的投入,將科普經費列入同級財政預算,構建多元化投入機制。支持各級政府部門、企事業單位通過購買服務、項目補貼、以獎代補等方式支持科普發展。鼓勵和引導社會資金通過建設科普場館、設立科普基金、開展科普活動等形式投入科普事業。
(三)加強評估監測。做好科普調查統計、公民科學素質測評等基礎性工作,加強監測分析,梳理和分析科普重點任務推進中存在的不足和問題,及時作出相應政策措施予以調整。定期開展科普能力評估,強化示范引導,積極爭創全國科普示范縣(市、區)。
2023年4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