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務院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領導小組辦公室
前 言
為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加快東北地區振興步伐,促進區域經濟協調發展,根據《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實施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振興戰略的若干意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綱要》,編制本規劃。
本規劃重在闡明國家戰略意圖,明確政府工作重點,引導市場主體行為,確定振興總體思路、主要目標和發展任務,統籌協調區域發展重大問題,完善加快東北地區振興的政策措施。
規劃范圍:遼寧省、吉林省、黑龍江省和內蒙古自治區呼倫貝爾市、興安盟、通遼市、赤峰市和錫林郭勒盟(蒙東地區)。土地面積145萬平方公里,總人口1.2億。
規劃以"十一五"時期為重點,重大問題展望到2020年。
一、面臨的形勢
實施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振興戰略以來,東北地區經濟社會發展加快,經濟實力不斷提高。以國有企業改組改制為重點的體制機制創新取得重大進展,對外開放水平明顯提高。企業技術進步成效顯著,結構調整步伐加快。采煤沉陷區治理和棚戶區改造進展順利,資源型城市經濟轉型試點穩步推進。基礎設施不斷完善,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取得積極成效。城鎮社會保障體系初步建立,就業形勢有所好轉。實施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振興戰略的三年,是改革開放以來東北三省經濟綜合實力提高最顯著、城鄉居民得到實惠最多的時期。東北地區老工業基地振興取得了重大進展。
今后五到十年是東北地區立足新起點、謀求新發展、實現全面振興的關鍵階段,東北地區發展面臨諸多有利條件:黨中央提出科學發展觀和加快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戰略思想,進一步豐富了振興的內涵,指明了發展方向;國民經濟持續平穩較快發展、綜合國力不斷提高,有利于東北地區加快體制改革和結構調整;區域協調互動機制不斷完善,有利于推動東北地區與東中西部地區良性互動、優勢互補、共同發展;我國參與國際競爭、利用國內外兩種資源、兩個市場步伐加快,為東北地區拓展經貿合作領域和空間、提高對外開放水平創造了更多機遇。
但是,東北地區在振興進程中仍存在一些突出矛盾和問題。一是體制性、機制性矛盾尚未得到根本解決,非公有制經濟發展不充分,市場化程度低,發展活力不足。二是經濟結構性矛盾仍然比較突出,高技術產業和現代服務業比重較低,裝備制造業產品配套能力和系統集成能力有待提高,原材料工業精深加工度低,企業自主創新能力不強。三是就業再就業和社會保障壓力仍然較大,部分群眾生活還很困難。四是區內部分資源供給能力下降,一些流域、區域和海域環境污染相當嚴重。五是資源型城市尤其是資源枯竭型城市可持續發展能力較弱,接續替代產業發展緩慢,社會、生態問題突出。這些矛盾和問題,必須高度重視,采取有力措施加以解決。
二、指導思想和振興目標
(一)指導思想
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以科學發展觀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加快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促進東北地區全面振興。以改革開放為動力,轉變發展觀念,增強發展活力。以老工業基地振興為主線,提高自主創新能力,促進結構調整和優化。以資源枯竭型城市經濟轉型為突破口,加快解決經濟社會發展的難點問題。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為出發點,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以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為重點,促進城鄉與區域協調發展。以發展循環經濟為著力點,增強區域可持續發展能力。
按照上述指導思想,針對東北地區振興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問題,采取以下重大舉措。
--加快改革開放步伐。深化體制改革,建立和完善現代企業制度與產權制度,推進國有經濟戰略性調整,積極培育和發展非公有制經濟,擴大對內對外開放,增強發展活力。
--加快結構調整與升級。著力提高自主創新能力,推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走新型工業化道路,提升產業綜合競爭力。
--加快區域合作進程。建立區域協調互動機制,打破行政壁壘,加速要素資源合理流動,加強基礎設施共建共享,推動區域合作,促進協調發展。
--加快資源枯竭型城市經濟轉型。推進建立資源開發補償機制和衰退產業援助機制,積極發展接續替代產業,增加就業崗位,完善城市功能,促進資源型城市可持續發展。
--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全面貫徹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基本國策,積極發展循環經濟,加大生態建設與環境保護力度,促進經濟與資源、環境協調發展。
--加快發展教育、衛生、文化、體育等各項社會事業。努力擴大就業,完善社會保障體系,推進社會主義民主法制建設,維護社會安定和諧,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使人民群眾在實施振興戰略中得到實惠。
(二)振興目標
經過10到15年的努力,將東北地區建設成為體制機制較為完善,產業結構比較合理,城鄉、區域發展相對協調,資源型城市良性發展,社會和諧,綜合經濟發展水平較高的重要經濟增長區域;形成具有國際競爭力的裝備制造業基地,國家新型原材料和能源保障基地,國家重要商品糧和農牧業生產基地,國家重要的技術研發與創新基地,國家生態安全的重要保障區,實現東北地區的全面振興。"十一五"時期東北地區要努力實現以下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目標。
--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經濟保持又好又快發展。在優化結構、提高效益、降低消耗的基礎上,實現人均地區生產總值比2002年翻一番。
--經濟結構調整取得較大成效。服務業比重、非公有制經濟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均有明顯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增強,形成一批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知名品牌和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優勢企業。
--可持續發展能力明顯增強。資源利用效率顯著提高,生態環境惡化趨勢基本遏制,遼河、松花江流域水污染防治和區域大氣污染治理取得顯著進展,海洋生態環境得到改善。
--社會發展水平明顯提高。基本公共服務得到改善,教育、衛生、社會保障體系逐步健全,貧困人口繼續減少。防災減災能力增強,社會治安和安全生產狀況進一步好轉。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取得明顯成效。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增速高于全國平均水平,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5%以下。
--改革開放取得突破性進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不斷完善,體制機制創新取得重大突破,國有企業改制基本完成。形成以沿海、沿邊和主要城市為重點的對外開放格局。進一步發展對外經濟合作,對外貿易繼續保持較快增長,利用外資質量和水平有較大提高。
三、促進工業結構優化升級
按照走新型工業化道路要求,堅持以市場為導向、企業為主體,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切實轉變經濟增長方式。依靠技術進步,提升優勢產業競爭力。培育新興產業,鼓勵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加快結構和布局調整,建設新型產業基地。
(一)建設先進裝備制造業基地
以信息化、智能化、集成化為突破口,加快推進企業技術進步,提升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和系統集成能力,提高重大裝備國產化水平和國際競爭力。將東北地區建設成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重型機械和大型成套裝備制造業基地,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數控機床及工具研發和生產基地,國家發電和輸變電設備研發與制造基地,全國重要的汽車整車和零部件制造及出口基地,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船舶制造基地,國家軌道交通設備制造基地。
專欄2:裝備制造業振興重點
數控機床——高速數控車床、數控銑鏜床、高速立式加工中心、龍門五面體加工中心、多軸聯動加工中心、車銑中心和柔性自動線、柔性制造系統、智能制造系統等集成產品。
大型煉油和乙烯成套設備——1000萬噸煉油裝置以及配套設備、100萬噸級乙烯、PX、PTA、PVC、聚酯成套設備。
大型煤化工成套設備——大型離心壓縮機,煤液化工程配套1250KN壓縮機。
大型冶金設備——新一代短流程大型薄板連鑄連軋成套設備、大型燒結成套設備。
大型發電設備——大型水電機組、大型高效低污染煤電機組等,百萬千瓦級核電機組、重型燃機、整體煤氣化燃氣-蒸汽聯合循環機組、大型發電設備鑄鍛件、電站輔機成套設備、大型空冷機組和大型風電機組。
超特高壓輸變電設備——500千伏交直流和750千伏交流輸變電成套設備,加快開發1000千伏特高壓交流、±800千伏級直流輸變電設備。
其他大型機械成套設備——全斷面掘進機、大型水泥成套設備、港口裝卸設備、大型起重設備、離心壓縮機組和制冷設備、高效調速大流量輸油管線泵、大型高溫高壓容器及換熱器、往復式壓縮機。
大型船舶裝備——30萬噸級原油運輸船、大型及超大型集裝箱船、專用汽車滾裝船、新型客滾船、大型散貨船及礦砂船、不銹鋼艙化學品船以及船用配套裝備、大型海洋石油工程裝備、海上浮式生產儲油輪等。
軌道交通設備——時速200公里及以上的高速列車,大功率交流傳動電力機車、內燃機車,新型地鐵車輛的核心技術。
(二)加快發展高技術產業
立足自主創新,促進產業集聚,加強國際合作,實施一批高技術產業化項目,構建高技術產業鏈,努力形成一批具有核心競爭力的先導產業和產業集群。發展重點是:做強做大電子信息產業,重點建設長春國家光電子產業基地、大連國家軟件產業基地和出口基地;培育發展生物產業,重點建設長春國家生物產業基地;積極發展新材料產業,重點發展新型精細化工材料、粉末金屬材料、稀土發光材料、納米級金屬材料、有機電致發光材料、特種功能材料和復合材料等技術及產品;促進航空產業發展,提升飛機和發動機核心部件的設計與制造能力;扶持發展新興海洋產業。
(三)優化發展能源工業
堅持節約優先、環境友好、煤油并舉、多元發展的方針,優化生產布局和消費結構,加強東北亞區域能源合作,建設國家能源保障基地。有序開發煤炭資源,建設呼倫貝爾、霍平白、勝利等大型煤電化基地、黑龍江東部煤炭基地及遼寧鐵法等礦區。穩定原油生產能力,擴大天然氣生產規模,加大對海拉爾盆地、二連浩特盆地和近海石油勘探力度,綜合開發吉林油頁巖資源,建設俄羅斯邊境至我國東北的原油管道,啟動東北天然氣管網工程建設。優化電源點和電網建設。積極扶持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產業發展。搞好重點節能工程,努力推進能源節約。2010年,規劃煤炭生產規模3億噸左右,原油生產規模5700萬噸,天然氣產量70億立方米,電力裝機容量6000萬千瓦,年發電量3000億千瓦時。
專欄3:電網和天然氣管網建設重點
電網建設——建設呼倫貝爾至遼寧中部輸電通道。建設霍林河和赤峰煤電基地至遼寧省負荷中心的500千伏交流輸電通道,建設黑吉省間2回500千伏輸電線路,建設吉遼省間第4回500千伏輸電通道。
天然氣管網工程——哈爾濱-長春-沈陽-唐山主干線,大慶-哈爾濱、長嶺-長春-吉化、抓吉-哈爾濱、大連-沈陽支干線,大慶-齊齊哈爾等十條支線。
(四)提升基礎原材料產業
加快淘汰落后生產能力,優化行業內部結構和空間布局,控制總量,提高精深加工水平,實現由規模擴張向效益增長轉變。一是建設新型石化產業基地,重點建設撫順石化、大連石化和大連西太平洋煉油等千萬噸級原油加工基地,加快實施大慶、吉林石化、撫順石化等乙烯改擴建工程,形成世界級乙烯生產基地。2010年,煉油能力控制在1億噸/年,乙烯產量達到400萬噸/年。二是有序發展煤化工產業,適時建設錫林浩特、霍林河、呼倫貝爾、黑龍江東部和遼寧西部等煤化工基地。三是建設北方精品鋼材基地,依托鞍本鋼鐵集團建設精品板材生產基地,依托東北特鋼建設特殊鋼和裝備制造業用鋼生產基地。加快淘汰落后產能,建設鲅魚圈鋼鐵基地,逐步將鋼鐵工業發展重點由內陸向沿海轉移。
(五)加快發展特色輕工業
發揮資源優勢,培育品牌,延長產業鏈,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成為促進地區經濟協調發展、吸納勞動力就業的重要產業。發展重點是:發展化學制藥和中藥制劑產品,鼓勵發展民族醫藥產業;大力開展農產品( 21.90,0.00,0.00%)的精深加工,建設糧食、肉類、水產品、乳制品和生物化工產業基地;大力發展紡織、服裝、造紙、塑料制品、家具和林產品加工等輕工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