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市、縣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門、各直屬機構:
《安徽省綜合交通發展能級提升行動方案》已經省政府同意,現印發給你們,請認真貫徹執行。
安徽省人民政府辦公廳
2024年12月26日
安徽省綜合交通發展能級提升行動方案
為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和二十屆二中、三中全會精神,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考察安徽重要講話精神和關于交通強國的重要論述,全面提升綜合交通發展能級,加快建設交通強省,制定本行動方案。
一、實施綜合樞紐提能級專項行動
1.打造聯動支撐的綜合交通樞紐城市。實施合肥國際樞紐建設工程,推進合肥國際航空貨運集散中心建設,規劃建設合肥國際港務區,提升合肥樞紐國際服務功能。實施蕪湖樞紐能級提升工程,建設蕪湖港口型國家物流樞紐,支持蕪宣機場打造上海國際航空貨運樞紐副中心。實施蚌埠綜合交通樞紐建設工程,構建“米字型”對外聯系通道和空鐵港聯運綜合樞紐。積極培育阜陽、安慶、黃山等市為全國性綜合交通樞紐城市。
2.構建開放融合的機場群。打造合肥區域航空樞紐,完善支線機場布局。加大對基地航司等經營主體招引力度,研究成立本土客運航司,適時組建本土貨運航司。有序拓展洲際客運航線,加密“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國際貨運航線。加快通用機場建設,構建低空智聯基礎設施網。到2027年,力爭形成“一樞八支多點”機場格局,運營全貨機航線20條以上,機場客貨保障能力分別達到5400萬人次/年和42萬噸/年,通用機場達到20個。
3.建設協同高效的港口群。加快建設“水運安徽”。以蕪湖港為龍頭、沿江港口為重點,打造江海聯運樞紐。建設淮河航運樞紐,加密河江海聯運航線。實施新一輪港航資源整合,推動省屬港航企業與長三角港口企業深化合作。到2027年,力爭新增萬噸級泊位30個以上、千噸級泊位100個以上,港口集裝箱設計通過能力達320萬標箱/年。
4.大力發展樞紐經濟。依托空港、陸港、水港,推進港產城一體化發展。積極探索“產業集群+物流樞紐”協同發展模式,打造一批供應鏈平臺集聚區,支持合肥等有條件的城市積極創建國家物流樞紐經濟區。大力發展通用航空和低空經濟,鼓勵各地謀劃開發低空特色場景,探索無人機融入縣鄉村三級寄遞網絡體系,發展無人機配送、城際運輸等新興物流方式,支持開通無人機物流航線,打造全國具有重要影響力的低空經濟發展高地。
二、實施運輸通道提能級專項行動
5.完善暢達全國的綜合運輸通道。實施“4軸5廊6通道”建設工程,持續強化京港澳、武合寧、沿江、鄭合杭“4主軸”功能,推動各條主軸高速公路雙通道貫通。加快實現“5走廊”和“6通道”內多種運輸方式全線貫通。
6.構建一體銜接的軌道交通網。提升高速鐵路覆蓋水平,完善皖北、皖西地區鐵路網絡,構建合肥“時鐘型”高鐵網絡,增強主軸鐵路運輸能力。補齊市域(郊)鐵路短板,重點推動合肥都市圈、南京都市圈、大黃山等區域項目規劃建設。推動軌道交通多網融合發展。到2027年,高速鐵路達3600公里,覆蓋80%以上的縣。
7.完善廣覆深達的干線公路網。加快建成“五縱十橫”高速公路網,優化高速互通布局,2024年實現“縣城通高速”。推動普通國省干線公路快速化改造、高標準連通及低等級提升,國省干線公路新發現四、五類橋梁處治率達100%。到2027年,安徽境內國家高速公路總體貫通,主通道基本實現八車道通行,高速公路達7500公里,縣通雙高速比例達90%;一級公路達8500公里,普通省道二級以上占比達65%以上。
8.建設通江達海的干線航道網。推進水利水運融合發展,優化“雙通道達海、兩運河入江、河江海聯運”水運發展新格局。暢通省際航道,系統謀劃跨省重大水運項目,實施江淮運河航運價值提升工程。協調推進長江深水航道整治和淮河出海通道建設。提升航道縣級通達水平,推進通港達園短支航道建設。到2027年,四級以上干線航道達2400公里,縣級通達率近70%。
9.暢通物流樞紐聯系通道。加快現代流通戰略支點城市、國家物流樞紐承載城市間通道建設,提升快聯快通水平。加強集疏運體系建設,提升重要港口、場站、機場的路網連通性,健全物流園區、冷鏈物流基地、城郊大倉基地等重要物流節點對外聯系通道。完善末端配送系統,加強城際干線運輸與城市末端配送有機銜接。
三、實施區域交通提能級專項行動
10.深度融入長三角交通一體化。圍繞長三角世界級機場群西翼門戶定位,加強皖滬機場合作,主動對接上海“五個中心”建設。深化滬蘇皖長江沿線港航合作,共建長三角世界級港口群。實施長三角交通一體化建設工程,建設軌道上的長三角、航道上的長三角,到2027年,軌道交通、高速公路、干線航道省際接口分別達18個、22個、9個以上,普通國省干線公路基本實現等高對接,服務支撐共建省際毗鄰地區協同發展帶。
11.強化中部地區大通道聯通格局。落實皖豫、皖鄂、皖贛交通合作協議,加快推進跨省通道項目建設。進一步深挖長江、淮河運能潛力,依托江淮干線加快構建中原出海通道。研究論證金寨機場建設。
12.構建長江經濟帶綜合立體交通走廊。健全長江(安徽)經濟帶船舶和港口污染防治長效機制。貫通沿江高鐵、北沿江高速,擴容改造南沿江高速,加快跨江通道建設,推動沿江城市跨江融合發展。協同打造長江安徽段航運高質量發展示范區。
13.加密擴容皖北地區交通網絡。實施皖北地區交通網絡加密擴容工程,推進徐宿高速、淮宿蚌鐵路等項目建設,實施蚌埠等船閘擴能升級,建成亳州、蚌埠機場,適時建設宿州機場。加強市到縣、縣到鄉鎮干線公路建設,著力提升公路網覆蓋水平。提升淮河支流航道等級,支持阜陽打造江淮干線航運樞紐。
14.完善大黃山“快進慢游”交通體系。規劃建設大黃山小環線高鐵項目,打造一批旅游風景道,著力推進旅游航道整治與水路旅游客運發展,有序推動低空旅游場景開發開放。健全交通和旅游融合發展機制,拓展交通設施旅游服務功能,創新開放式服務區等交旅融合場景應用,培育一批交旅融合品牌。
四、實施運輸服務提能級專項行動
15.建設站城一體的綜合樞紐場站。實施綜合交通樞紐建設工程,建成合肥機場綜合交通中心等一批重點樞紐項目。積極爭創國家綜合貨運樞紐補鏈強鏈試點。到2027年,新建綜合客運樞紐換乘距離控制在300米以內、至中心城區半小時可達率超過90%,新建綜合貨運樞紐多式聯運換裝1小時完成率超過90%。
16.推動貨物多式聯運發展。實施多式聯運發展工程,深入推進大宗貨物運輸公轉水、公轉鐵。推動搭建全省多式聯運信息共享平臺,逐步實現陸港、水港、空港、信息港“四港聯動”交匯融合。支持組建多式聯運企業聯盟,加快“一單制”“一箱制”應用推廣。深度參與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創建合肥中歐班列集結中心,做好省內二級節點布局。推進鐵路專用線進重點碼頭、物流園區、大型廠礦。到2027年,實現鐵路專用線全面通達沿江港口,集裝箱鐵水聯運量年均增長15%以上。
17.優化調整運輸結構。開展交通物流降本提質增效交通強國試點。完善“一核兩翼”集裝箱運輸體系,積極開辟集裝箱近洋航線。研究布局高鐵物流基地,支持高鐵貨運發展。大力發展航空物流。到2027年,力爭運行“五定”班輪集裝箱航線10條以上,鐵路、水路貨運周轉量較2023年分別增長7%、15%。
18.構建城鄉交通融合發展新格局。深入實施公交優先發展戰略,加強城市交通適老化無障礙出行服務,支撐城市功能品質活力提升。加快完善省際、城際毗鄰公交網絡。實施新一輪“四好農村路”建設工程,有序推進具備條件的建制村通公交。到2027年,基本實現建制村寄遞物流綜合服務站全覆蓋,農村公路發展總體水平持續保持全國前列。
五、實施智慧綠色提能級專項行動
19.完善交通運輸創新平臺體系。依托部省級重點科研平臺,加強制約行業發展的重大關鍵技術研發,推進產業化發展。積極創建部省級實驗室、工程研究中心等平臺載體。到2027年,部省級科創平臺達15個。
20.加強重點領域技術攻關。組織開展智能網聯、自動駕駛、車路協同等技術研究。推動工業化智能制造、超大跨徑橋梁工程、水下隧道等技術研究和迭代升級。加強綠色低碳技術研究,積極推動交通和能源融合發展,示范推廣新能源車船以及無人機、無人駕駛應用。
21.加快智慧交通技術應用。實施智慧交通建設工程,推進傳統交通基礎設施數字化改造,加快智慧公路、鐵路、機場、港口和航道建設,完善綜合交通運行監測體系。加快建設智慧交通大數據中心,打造行業數據“一個庫”、行業應用“一張圖”。創新交通數字化應用場景。
22.提升行業治理能力。深化綜合交通運輸體系改革。統籌發展和安全,加快推進綜合交通運輸調度指揮、物資儲備、運輸投送、維護搶修體系建設,增強交通運輸應急救援和安全保障能力。完善省屬交通企業考評體系,推動加大對公益性設施建設養護投資。
健全省綜合交通運輸體系建設領導小組工作機制,督促各項任務落地。結合財政事權和支出責任劃分,優化財政支持交通建設的政策體系,有效發揮省以上財政資金的撬動和放大作用,積極引導社會資本加大投入,加快構建“分級負責、統籌整合、突出重點、注重績效”的資金保障機制。用好用足超長期特別國債政策。支持符合條件的交通基礎設施項目通過發行專項債券融資。支持“債券+市場化融資”模式,規范推廣專項債券配套融資。探索“交通項目+”投融資模式,鼓勵和吸引更多社會資本參與交通建設。研究出臺疏浚砂石綜合利用等辦法。積極利用國際金融組織貸款。充分發揮省屬交通企業市場化投融資主平臺和融資主渠道作用,加快各地交通投融資平臺市場化轉型發展。通過資產證券化、不動產投資信托基金(REITs)等方式盤活交通存量資產。強化用地保障,做好重要通道、重大設施和重點項目的國土空間預留,自然資源、林業等部門優先保障交通重點項目用地、用林指標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