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人工智能產業標準體系建設指南
(2025版)
為貫徹落實省委、省政府加快人工智能發展部署要求,推進
實施《國家人工智能產業綜合標準化體系建設指南》,加快以標準
提升引領人工智能產業發展,特制定本指南。
一、總體要求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
的二十大和二十屆二中、三中全會精神,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江
蘇工作重要講話精神,緊扣國家人工智能戰略部署和全省“1650”
現代產業體系規劃,以標準化引領人工智能產業高質量發展,打
造具有影響力的人工智能標準化示范區。
到2027年,主導或參與制定國際標準、國家標準、行業標準
20 項以上;制定地方標準、團體標準50項以上,其中服務16個
先進制造業集群的標準不少于 20 項。建成國家和省級標準化試
點項目不少于30項,重點產業鏈標準應用覆蓋率達到85%以上,
形成體系完備、應用廣泛、示范效應顯著的人工智能標準先行區。
系統布局、銜接協同。系統構建縱向“基礎—技術—應用—
治理”四級架構,橫向形成八大模塊協同聯動的標準群,確保與
國家體系在結構、技術和治理方面有效銜接,體現江蘇特色與適
應性。
需求牽引,急用先行。優先覆蓋先進制造業集群和重點產業
鏈關鍵場景,推動智能制造、智慧醫療、車聯網等領域標準先行
落地,打造可復制、可推廣的標準化解決方案。
協同推進、動態優化。構建政府引導、企業主體、社會參與
的協同機制,鼓勵多方聯合攻關與應用推廣,建立年度評估與滾
動修訂機制,確保標準體系動態更新與持續優化。
區域協同、特色引領。加強長三角區域標準聯動,圍繞數據
分類、智能接口、網絡安全等領域共建標準群,依托江蘇產業優
勢打造一批具有辨識度和引領性的地方標準,推動成果轉化為國
家或行業標準,提升標準話語權。
二、建設思路
(一)標準體系結構
本標準體系以“技術研發—行業應用—安全保障”為主線,
覆蓋人工智能全生命周期,統籌構建由八大模塊組成的閉環協同
體系,形成結構清晰、層級合理、應用導向明確的標準化框架。
八大模塊包括:基礎共性(A)、基礎支撐(B)、關鍵技術(C)、
智能產品(D)、智能服務(E)、賦能新型工業化(F)、行業應用
(G)以及安全與治理(H),橫向覆蓋從基礎規則到治理機制的
完整鏈條。
各模塊之間相互支撐、閉環協同,構建起“共性規范+技術核
心+成果轉化+產業落地+安全治理”的系統化標準體系,為推動人
工智能賦能制造強省、數字江蘇提供標準基礎。(結構如圖1所示)
圖1 江蘇省人工智能產業標準體系結構圖
(二)標準框架層級
本標準體系以“1650”現代產業體系為主軸,縱向構建“基
礎—技術—應用—治理”四級遞進架構,橫向覆蓋八大模塊,形
成層次分明、結構完備、適配江蘇場景的標準體系框架。
1.基礎層
包括基礎共性模塊(A)和基礎支撐模塊(B)。統一測試評
估、管理服務、區域協同等通用規范,夯實數據資源、算力平臺、
芯片、傳感器等關鍵基礎能力,提供標準體系運行的規則依據與
技術底座。
2.技術層
由關鍵技術模塊(C)和智能產品模塊(D)構成,聚焦核心
算法與智能終端。C模塊制定大模型、機器學習、自然語言處理
等關鍵技術標準;D模塊規范數字人、機器人、智能移動終端等
產品性能,推動技術成果工程化、系統化。
3.應用層
包括智能服務模塊(E)、賦能新型工業化模塊(F)與行業應
用模塊(G),面向重點行業與先進制造業集群開展標準研制與融
合應用。E模塊推動服務形態規范,F模塊支撐制造業全流程智
能化,G模塊聚焦十大典型行業場景,促進人工智能規?;瘧谩?
4.治理層
對應安全與治理模塊(H),貫穿標準體系始終,圍繞“輸入
可信—系統可控—行為合規”核心目標,制定質量控制、數據安
全、算法倫理與風險評估等標準,構建全生命周期的安全保障機
制。(結構如圖2所示)
圖2 江蘇省人工智能產業標準體系框架
(三)標準銜接機制
江蘇省人工智能產業標準體系在整體架構、技術方向及邏輯
完整性上,全面對接《國家人工智能產業綜合標準化體系建設指
南(2024版)》的七大板塊,確保縱向對接統一、橫向結構完備,
構建與國家標準體系緊密銜接、具有江蘇特色、支撐體系持續演
進的標準制度矩陣。
結合我省“1650”現代產業體系,聚焦16個先進制造業集群
的核心需求,重點在制造業智能化升級場景、長三角區域協同、
中小企業適配等領域推進差異化標準補充與銜接優化。同時,建
立“國家—地方—團體”三級標準協同機制,形成縱向貫通、橫
向協同的標準體系構建格局。通過多層次標準協同和雙向轉化機
制,實現優勢互補、差異發展、雙向賦能,提升江蘇省在人工智
能標準領域的制度供給能力與戰略引領能力。
三、重點方向
(一)基礎共性標準
聚焦測試評估、管理服務及區域協同,構建人工智能通用規
則體系。
1.測試評估:制定模型適配度、跨平臺兼容性和行業智能化
水平等方面的評估方法,統一技術驗證依據;
2.管理與服務:明確人工智能系統全生命周期的管理要求,
建立組織智能化能力分級評估及轉型路徑標準;
3.區域協同:推動長三角區域數據分級分類、標準互認及聯
盟機制建設,促進區域間數據流通與技術協同。(結構如圖3所示)
圖3 基礎共性子框架
(二)基礎支撐標準
制定核心基礎設施標準,夯實人工智能發展基礎。
1.基礎數據服務:規范數據采集、標注、治理及質量評估流
程,保障數據資源的可用性和可靠性;
2.數據資源:制定并明確數據資源目錄編制、共享接口設計
及流通機制,提升數據高效復用水平;
3.智能芯片:制定芯片架構設計、接口協議及性能指標等標
準,支撐算法與硬件協同發展;
4.智能傳感器:構建多模態融合、通信協議、集成測試等標
準體系,提升智能感知能力;
5.算力中心:明確設施建設、調度管理和存儲安全等技術規
范,保障供給能力與運行效率。(結構如圖4所示)
圖4 基礎支撐子框架
(三)關鍵技術標準
聚焦核心前沿技術,構建支撐層與產品層協同的關鍵技術標
準群。
1.機器學習:規范訓練數據處理、模型格式、性能評價等
內容,支撐模型快速落地;
2.知識圖譜:建立知識建模、語義融合、跨系統互聯標
準,推動知識表達與智能推理能力提升;
3.大模型:制定訓練流程、評估指標與部署架構標準,適
配江蘇特色行業需求;
4.自然語言處理:規范語義理解、文本生成、語言模型評
測等技術應用;
5.智能語音:制定語音識別、語音合成、語音交互等系統
性標準;
6.計算機視覺:明確圖像識別、三維視覺與多模態融合技
術標準;
7.生物特征識別:規范數據采集、處理流程與接口協議,
支持智慧安防與身份認證;
8.具身智能:構建多模態交互、導航算法與虛擬仿真測試
標準體系;
9.智能體:制定基于大模型的智能體架構、提示詞工程及
人機協作接口標準;
10.人機混合增強智能:規范腦機接口、增強感知與動態
控制等前沿技術標準;
11.群體智能:建立多主體協同、分布控制、集群通信等
應用場景標準;
12.跨媒體智能:制定語音圖像文本間的轉換融合技術標
準,支撐多媒體產業發展。(見圖5)
圖5 關鍵技術子框架
(四)智能產品標準
聚焦高端化、智能化、融合化,規范智能終端產品的核心性
能與通用要求。
1.智能移動終端:制定圖像識別準確率、人臉識別安全性、
適老化界面交互等技術指標;
2.數字人:規范動作生成自然度、語音交互響應速度、虛擬
角色評估方法等;
3.智能運載工具:明確環境感知能力、路徑規劃效率、協同
通信協議及自動駕駛安全指標等標準。(結構如圖6所示)
圖6 智能產品子框架
(五)智能服務標準
提升人工智能服務形態的標準化水平,構建與關鍵技術(C)、
安全與治理(H)及先進制造業協同的服務標準體系。
1.智能軟件開發:制定開發流程規范、工具鏈集成、測試驗
證等標準,服務軟件產業集群;
2.智能設計:規范人工智能輔助設計流程、內容優化及參數
迭代方法,賦能高端紡織與新材料產業;
3.智能防偽:建立防偽算法性能標準、信息溯源機制及風險
預警機制,強化產品可信能力;
4.模型即服務(MaaS):制定模型部署架構、接口協議、安
全隔離機制等標準,提升模型即用性,降低中小企業應用門檻。
(結構如圖7所示)
圖7 智能服務子框架
(六)賦能新型工業化標準
圍繞制造業全流程與先進集群,構建全生命周期標準體系,
賦能新型工業化。
1.制造業全流程標準
圍繞制造業關鍵環節智能化轉型需求,制定共性技術標準,
明確落地目標與試點路徑,重點包括:
(1)研發設計:規范跨領域知識融合、智能設計方法、人機
協同研發模式;
(2)中試驗證:制定虛擬仿真測試流程與中試性能驗證指標;
(3)生產制造:明確過程控制精度、設備運行狀態監測和維
護周期標準;
(4)營銷服務:規范數字化營銷、智能客服及商品模型生成
等標準;
(5)運營管理:制定智能供應鏈調度、數據管理與風險預警
機制標準。
2.先進制造業集群標準
聚焦全省 16 個先進制造業集群實際需求,制定細分領域應
用標準:
(1)新型電力裝備集群:制定智能調度、設備故障診斷等標
準,提升電網系統智能運行能力;
(2)新能源集群:涵蓋光伏、風電、氫能等領域建立材料研
發、運維管理及安全控制標準體系;
(3)生物醫藥集群:建立人工智能在藥物研發、臨床試驗和
輔助診斷等環節的應用標準;
(4)高端紡織集群:制定智能設計、個性化定制、柔性制造
等標準,銜接智能設計服務規范;
(5)高技術船舶與海工裝備集群:構建智能設計、制造監控、
運維管理等標準體系;
(6)物聯網集群:統一車聯網、智能家居等設備通信協議標
準,提升平臺兼容性與互操作性;
(7)新材料集群:推進碳材料、納米材料等智能化設計及綠
色性能評價標準制定;
(8)半導體集群:圍繞人工智能輔助芯片設計、智能制造及
質量控制開展標準化建設,支撐區域產業集聚區高質量發展;
(9)高端裝備集群:構建工程機械、機器人等設備的設計、
制造、調度全流程標準體系;
(10)新能源汽車集群:覆蓋電池管理、智能駕駛、回收利
用等關鍵環節標準;
(11)航空航天集群:制定飛行器智能設計、安全運維與航
行調度相關標準;
(12)新一代信息通信集群:聚焦網絡優化、設備智能開發
與故障預測標準;
(13)節能環保集群:聚焦環保裝備智能控制、節能算法與
碳效評價標準體系,推動相關技術規范化發展;
(14)新型食品集群:明確預制菜等產品的智能生產、成分
評估、質量追溯等標準,銜接智能防偽服務規范;
(15)軟件與信息服務集群:制定工業軟件智能開發、適配
測試、安全防護等標準,支撐智能軟件服務落地;
(16)新興數字產業集群:圍繞大數據、元宇宙等領域,建
立算力調度機制、交互體驗規范與隱私保護標準體系,支撐模型
即服務(MaaS)規?;瘧谩#ńY構如圖8所示)
圖8 賦能新型工業化子框架
(七)行業應用標準
面向多元化應用場景制定標準規范,支撐各領域智能化轉型
與系統集成落地。
1.智慧城市標準:聚焦智能路燈、城市大腦等系統的集成要
求及數據交互規則,構建城市智能運行底座;
2.智慧農業標準:規范智能種植、養殖管理及病蟲害監測流
程,推動農業“智能+綠色”升級;
3.智慧能源標準:完善智能電網調度、分布式能源管理及儲
能控制體系,保障能源系統高效運行;
4.智慧文旅標準:制定景區智能導覽、文化保護及安全預警
的多模態交互標準,服務江蘇文旅產業;
5.智慧物流標準:明確倉儲自動化、無人配送等環節的技術
要求,推動全鏈條智能化;
6.智慧教育標準:規范個性化教學推薦、虛擬實訓及教育數
據隱私保護要求;
7.智慧醫療標準:建立醫學影像處理、輔助診斷及醫療數據
互通體系,覆蓋“預防—診療—康復”全流程;
8.智慧交通標準:制定自動駕駛、車路協同及水上交通智能
規劃等標準,支撐立體交通升級;
9.智慧商貿標準:規范智能客服、無接觸支付等場景的技術
應用,構建高效服務體系;
10.智慧科研標準:明確智慧實驗室建設及科研成果追溯要
求,支撐高端領域創新;
11.跨行業應用協同標準:針對醫療與交通、農業與物流等
跨行業融合場景,建立互操作接口規范、數據共享機制以及治理
協同機制,實現跨行業系統的高效協同,支撐長三角區域多元化
智能場景落地。(框架如圖9所示)
圖9 行業應用子框架
(八)安全/治理模塊標準
圍繞“輸入可信—系統可控—行為合規”的核心目標,構建
覆蓋全生命周期、適配多場景、支撐跨區域的人工智能安全治理
標準體系。
1.質量標準(輸入可信):統一數據采集質量、產品性能及
服務流程的控制要求,銜接省級檢測認證平臺,構建 16 個先進
制造業集群的全過程質量可追溯機制;
2.安全標準(系統可控):制定模型研發、部署、運行與退
役全生命周期的安全管理規范,加強與長三角網絡安全相關標準
的接口銜接,為跨域數據流通和系統聯防聯控提供技術支撐;
3.治理標準(行為合規):明確算法可信評估要求、倫理審查
流程及治理制度銜接機制,確保相關標準與國家和國際規則保持一
致,促進技術發展與社會責任有效融合。(框架如圖10所示)
圖10 安全/治理子框架
四、組織實施
(一)統籌協調機制。建立“省級統籌、部門協同、產業聯
動”工作體系。省市場監管局、省工信廳聯合牽頭,依托江蘇省
人工智能標準化技術委員會,統籌推進全省人工智能產業標準體
系建設。各行業主管部門結合職責,組織開展本領域標準制修訂;
各先進制造業集群牽頭單位負責集群內重點標準落地實施、評估
反饋,并迭代更新。南京、蘇州、無錫等重點城市將人工智能標
準化納入地方產業發展與科技創新工作體系,形成省市縱向貫
通、橫向協同的推進格局。
(二)標準研制路徑。堅持“分類推進、急用先行”原則,
將產業痛點轉化為標準研制項目任務清單。面向新型電力裝備、
半導體、新能源等優勢集群,將已驗證的技術方案直接固化為團
體標準或地方標準;對工業大模型、智能傳感器等技術成熟度較
高的領域,采用“揭榜掛帥”機制,支持龍頭企業牽頭完成標準
研制,提升標準轉化效率;對具身智能、元宇宙等前沿方向,鼓
勵高校、企業、科研機構聯合開展預研,構建以需求為導向的標
準供給體系。
(三)應用推廣舉措。支持南京江寧開發區、蘇州工業園區、
無錫高新區等具備條件的園區開展省級標準化試點,形成可復
制、可推廣的實施路徑。指導省內重點企業結合研發和產品化過
程實施相關標準,發揮示范帶動作用;省內檢驗檢測平臺為標準
落地提供驗證、評估等技術支撐。鼓勵行業協會、技術聯盟等開
展標準宣貫、成果轉化和實施跟蹤,實現標準實施效果閉環管理。
(四)動態優化機制。定期對現行標準實施情況進行綜合評
估,重點核查適用性、有效性和產業反饋。對實施周期較長或滯
后于技術發展的標準,提出修訂、整合或廢止建議,確保標準體
系與“1650”現代產業體系同步迭代。
(五)國際協同發展。深度融入長三角一體化,推動建立長
三角人工智能標準協作機制,加強與滬浙皖相關領域標準對接,
促進區域技術協同與標準互認;支持有條件的企業、社會組織參
與國際標準化活動,鼓勵結合自身優勢參與國際標準研制;舉辦
長三角人工智能標準交流活動,推動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開
展標準化交流合作,持續提升江蘇標準的國際影響力。
附件:江蘇省人工智能產業重點標準研制方向
附件
江蘇省人工智能產業重點標準研制方向
序號 一級體系 二級體系 標準名稱/標準方向 緩急程度
1
A基礎共性
AA測試評估 人工智能系統技術成熟度評價指南 ★★
2
AB管理與服務
人工智能系統生命周期過程管理標準 ★★
3 智算中心管理與算力調度一體化技術要求 ★★★
4
AC區域協同
長三角智能網聯汽車通信協議規范 ★★
5 長三角人工智能數據編碼規范 ★★★
6
B基礎支撐
BB數據資源 人工智能訓練數據規范 ★★
7 BC智能芯片 智算集群異構芯片混合訓練功能規范 ★★
8 BD智能傳感器 信息技術設備互聯感知數據分類與描述 ★★
9 BE算力中心 超節點技術要求 ★★
10
C關鍵技術
CB知識圖譜 知識增強預訓練模型第1部分:框架 ★★★
11
CC大模型
多模態傳感器數據融合大模型技術要求 ★★★
12 人工智能計算機視覺大模型技術要求 ★★
13 國家大模型標準江蘇實施細則 ★
14 CD自然語言處理 語言大模型對齊能力評估 ★★★
15 CG生物語音識別 生物特征身份驗證服務第一部分:BIAS服務 ★★
16 CH具身智能 語音大模型技術要求 ★★
17 D智能產品 DB數字人 數字人應用效果評估指南 ★
18
E智能服務 ED模型即服務
模型即服務(MaaS)參考架構 ★★
19 模型即服務(MaaS)技術規范 ★★
序號 一級體系 二級體系 標準名稱/標準方向 緩急程度
20
F賦能新型
工業化
FA研發設計
人工智能工業大模型參考架構 ★★★
21 工業大模型低碳訓練規范 ★★★
22 電力行業工業大模型應用指南 ★★
23 FB中試驗證 中試產品智能檢測標準 ★★
24
FC生產制造
人工智能制造業賦能能力建設指標體系 ★★★
25 工業人工智能平臺技術規范 ★★★
26 FD營銷服務 營銷服務人工智能系統規范 ★★
27
FF新型電力裝備
智能電網調度大模型接口規范 ★★★
28 電力智能體通用技術要求 ★★
29
FG新能源
光伏組件智能檢測大模型技術要求 ★★★
30 長三角新能源汽車動力電池智能檢測標準 ★★
31 風電設備預測性維護數據規范 ★★
32 FH生物醫藥 智能輔助臨床試驗數據質量評估標準 ★
33 FJ高技術船舶與
海工裝備 海洋裝備腐蝕智能監測與預警標準 ★★
34 FK物聯網 工業設備智能互聯協議 ★
35 FL新材料 先進碳材料人工智能性能檢測標準 ★
36 FM半導體 半導體晶圓缺陷人工智能檢測算法性能評估標準 ★
37 FN 高端裝備 智能數控機床互聯互通標準 ★
38 FO新能源汽車 動力電池健康狀態智能預測標準 ★★
39 FP航空航天 無人駕駛航空器遠程識別地面接收系統管理要求 ★
40 FQ新一代信息通信 新一代信息通信網絡安全人工智能防御標準 ★
41 FR節能環保 廢水處理藥劑投加人工智能優化模型標準 ★
42 FS新型食品 食品溯源區塊鏈+人工智能融合標準 ★
43 FT軟件與信息服務 信創+人工智能國產芯片適配性測試標準 ★
序號 一級體系 二級體系 標準名稱/標準方向 緩急程度
44
G行業應用
GA智慧城市
制造業數字孿生模型構建標準 ★★
45 城市大腦跨部門數據交互安全規范 ★★★
46 碳排放智能監測標準 ★
47 GB智慧農業 農業機器人作業規范 ★★★
48 GC 智慧能源 產品碳足跡數據質量通用指南 ★★
49 GE智慧物流 低空物流無人機智能調度標準 ★★
50 GG智慧醫療 醫療影像智能分析標準 ★
51
GH智慧交通
內河船舶智能避障系統技術要求 ★★
52 高速攝像分析系統技術規范 ★★
53 GI智慧商貿 基于直播電商虛擬主播生成與內容合規標準 ★
54
H安全/治理
HA質量 服務器系統性能測試規范 ★★
55
HB安全
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務數據安全評估規范 ★★★
56 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務安全基本要求 ★★★
57
HC治理
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務江蘇地方實施指南 ★★★
58 高風險人工智能系統倫理審查操作指南 ★★
59 人工智能可信賴通則 ★★★
60 人工智能風險管理能力評估 ★★★
注:緩急標識
★★★優先級:技術—產品—服務已成熟,市場急需統一規范。
★★推進級:技術—產品—服務處于產業化初期。
★完善級:技術—產品—服務尚處實驗室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