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
根據《中共中央關于建立國務院向全國人大常委會報告國有資產管理情況制度的意見》有關要求,形成了《國務院關于2024年度企業國有資產(不含金融企業)管理情況的專項報告》,主要內容如下:
一、國有企業基本情況
截至2024年末,全國國有企業資產總額401.7萬億元,負債總額260.5萬億元,國有資本權益總額109.4萬億元,資產負債率64.8%。5年來,全國國有企業資產總額、負債總額、國有資本權益總額年均分別增長11.4%、11.7%、11.0%,資產負債率保持在65%以內。
二、持續完善企業國有資產管理監督
各地區、各部門按照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堅持和落實“兩個毫不動搖”,高質量完成國企改革三年行動,接力落實國有企業改革深化提升行動,持續提升監督管理水平,推進國有資產保值增值。
(一)健全國有資產管理監督體制機制。一是健全以管資本為主的國有資產監管體制。堅持授權與監管相結合,持續優化監管職能,提高監管效能。二是持續完善制度。堅持依法依規行權履職,出臺關于加強和改進國有經濟管理、完善中國特色現代企業制度等一系列文件。三是扎實做好基礎管理。建立全國國有企業名錄、全國國資系統產權信息庫等。四是切實強化企業財務監管。加快研究修訂企業財務通則,構建司庫系統防控資金風險,大力推動國有企業加快清理拖欠賬款。
(二)推動完善中國特色現代企業制度。一是堅持和加強黨對國有企業的領導。全面落實“兩個一以貫之”,推動中央企業集團層面全部完成“黨建入章程”,指導中央企業和地方國有企業集團公司及其重要子企業全面制定并落實黨委(黨組)前置研究討論重大經營管理事項清單。二是完善公司治理。建立健全權責法定、權責透明、協調運轉、有效制衡的公司治理機制。出臺中央企業董事會工作規則、董事會和董事評價辦法等文件,推動董事會有效發揮功能作用。三是加快健全市場化經營機制。持續深化國有企業勞動、人事、分配三項制度改革,中央企業、省級企業基本建立了經理層成員任期制和契約化管理制度。四是加強和改進薪酬管理。合理調節過高收入,加大對基層一線崗位和科技、技能人才的激勵。
(三)更好發揮考核評價“指揮棒”作用。一是強化主責主業和分類管理。不斷完善依法履職、分類監管、動態調整、靈活授權的主責主業管理機制。二是持續優化考核評價體系。突出發展質量效益,對國務院國資委監管企業建立“一利五率”經營指標體系,實施差異化分類評價;對財政部監管企業分別制定業績考核制度,會同行業管理部門“一企一策”進行考核;對中央文化企業建立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綜合考核評價機制。三是開展戰略使命評價研究。起草國有企業履行戰略使命評價制度文件,探索形成科學客觀、可量化的評價體系。
(四)持續推進國有經濟布局優化和結構調整。一是推進重組整合。近5年推動6組10家中央企業戰略性重組、9家中央企業新組建,指導地方國有企業按照業務板塊實施整合重組,培育一批與區域發展定位相契合的支柱企業。二是著力發展新質生產力。中央財政持續加大對科技創新、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戰略性新興產業等方面的支持力度。三是強化處置出清。深化虧損企業治理,加大對非主業非優勢業務和低效無效資產的處置力度。
(五)切實筑牢國有資產安全防線。一是深入開展風險排查治理。組織開展打擊假冒國企專項行動。二是健全協同高效的監督機制。完善出資人監督體系,形成業務監督、監督檢查、責任追究的監督工作閉環。構建各類監督協同聯動機制,提升監督效能。三是不斷強化境外資產管理。印發關于加強國有企業境外投資財務管理等制度文件,提升企業境外依法合規經營能力和水平。
三、國資國企改革發展取得顯著成效
在各地區、各部門和廣大國有企業共同努力下,國資國企實現發展質效的有效提升和體量的合理增長,高質量履行了經濟責任、政治責任和社會責任。
(一)經營效益穩中向好,充分發揮國民經濟“頂梁”、“壓艙”作用。5年來,全國國有企業頂壓前行夯實發展基礎,營業總收入年均增長6.0%,全員勞動生產率年均增長7.7%。落實強化跨周期和逆周期調節要求,謀劃實施了一批強牽引、利長遠的重大項目,主動作為發揮投資帶動作用。協同上下游企業開展技術攻關,構建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的國內生產供應體系,保障產業鏈供應鏈安全穩定。
(二)使命擔當不斷增強,落實國家戰略堅定有力。相繼攻克一批高精尖技術,國家安全支撐能力大幅提升。優化能源資源布局,重要能源資源和基礎設施保障能力不斷增強。積極參與區域重大戰略和區域協調發展戰略,更好服務共建“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落實國家重大戰略成果豐富。
(三)科技創新持續加速,高水平科技成果不斷涌現。聚焦基礎研究、成果轉化等重點領域關鍵環節,出臺一攬子激勵保障政策,強化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科技創新機制逐步完善。5年來,國有企業科技創新投入不斷增加,研發經費年均增長8.6%。重大科技成果相繼問世,載人空間站工程、嫦娥探月工程陸續實施,“奮斗者”號載人潛水器、“夢想”號大洋鉆探船等高端裝備研制實現重大突破。
(四)社會責任積極履行,服務保障功能不斷彰顯。國有企業扎實做好基礎保障和民生服務工作。截至2024年末,建設運營的基礎電信網絡覆蓋全國,高鐵營業總里程達4.8萬公里。與此同時,國有企業積極保障各項事業發展,大力支持革命老區、民族地區、邊疆地區、脫貧地區振興發展,切實扛起應急保障責任,在突發事件面前迎難而上,全力維護好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
四、進一步加強企業國有資產管理的工作考慮
下一步,我們將深入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和二十屆歷次全會精神,繼續深化國資國企改革,增強核心功能,提升核心競爭力,加快建設更多世界一流企業。
(一)加強黨對國有企業的領導,以高質量黨建引領國有企業高質量發展。堅持黨的全面領導,始終把政治建設擺在首位,嚴格落實“第一議題”制度,堅持不懈用黨的創新理論凝心鑄魂。持續加強國有企業基層黨建。深入推進全面從嚴管黨治黨,強化正風肅紀,一體推進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持續深化巡視整改,為國有企業高質量發展營造良好政治生態。
(二)進一步完善國有資產監管,充分激發國有企業活力。健全國有資產監管法規制度,配合完成企業國有資產法修訂。進一步完善國有資產管理監督體制機制,增強各有關管理部門戰略協同。深化主責主業動態管理,優化分類監管、分類考核,加快建立國有企業履行戰略使命評價制度。以產權清晰、權責明確、政企分開、管理科學為基礎,以完善公司治理為重點,完善中國特色現代企業制度。
(三)優化國有經濟布局結構,加快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發揮國有經濟主導作用,促進各類所有制經濟優勢互補、相互促進、共同發展。推動國有資本進一步落實“三個集中”。積極穩妥淘汰落后產能、化解過剩產能,暢通非主業非優勢業務和低效無效資產退出流轉通道。大力發展前瞻性戰略性新興產業,加快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加強對地方國有經濟發展規劃的指導。
(四)聚焦發展新質生產力,以科技創新培育發展新動能。深入推進原創技術策源地建設,強化行業共性技術協同攻關。開展新技術新產品新場景大規模應用示范行動,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發展。健全科技管理和運行機制,完善人才評價體系,深化職務科技成果賦權改革,加快培育壯大一批科技領軍企業,建設高水平創新生態。
(五)壓實責任強化監督,切實防止國有資產流失。嚴防重點領域風險,堅決守住不發生重大風險的底線。進一步完善以黨內監督為主導,出資人監督與紀檢監察監督、巡視監督、審計監督、財會監督、社會監督等各類監督貫通協調的機制,強化企業內部監督,嚴格責任追究,推動國有企業健康穩定發展。